BET9九卅娱乐十年信誉
|收藏|设为首页
课程思政主题元素
案例十九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以毒攻毒” 征服白喉
发布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0

案例描述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315-1917331)德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也是免疫学的奠基人他因研究了白喉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白喉是一种借助唾液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白喉杆菌引起,患者多为17岁的儿童,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0世纪初,白喉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美国每年有10万20万人发病,年死亡人数为15 000人左右,其中主要为儿童;而欧洲更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该病。

1889年,贝林在柏林的科赫实验室当助手,在罗伯特·科赫(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教授直接领导下从事细菌研究。

贝林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白喉。起初,他试图通过灭菌的方式来杀死白喉杆菌,运用氩和汞来消毒,但都失败了。贝林他的合作伙伴北里柴三郎得知古代中医典籍上有一条医理,叫做“以毒攻毒”。贝林认为,这条医理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必定有其科学性。而且,在欧洲,琴纳首创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实例。“既然病毒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攻毒的抗毒素。”在此思路的启发下,贝林与合作伙伴将患过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体内后,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迹般地痊愈了,这说明感染过白喉的老鼠体内有某种对抗白喉杆菌毒素的物质,他们将其命名为“白喉抗毒素血清”,这就是血清疗法的雏形。

1890年,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耐受过白喉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白喉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贝林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疗法的创始人。

为了从动物身上取得更多白喉抗毒素血清,贝林开始给具有丰富血清的羊免疫,使羊的血清中产生白喉抗毒素,并马上抽取血液,同时试验其中是否有抗白喉杆菌的物质。他们又一次成功了,只要将从羊血中获得的抗毒素血清注入健康小白鼠,小白鼠即可不再受白喉感染。更进一步,将这种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入已经严重感染白喉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也会很快好转,并最终痊愈。而后在历经了白喉抗毒素血清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过渡后,白喉的治疗被正式宣告拿下。1913年,贝林还成功研发了白喉疫苗。从抗毒素到白喉疫苗,累累硕果使得贝林跻身20世纪最杰出免疫学家的行列。

思政映射点

诺贝尔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在诺贝尔奖体系中,有一部分颁发给那些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贝林因研究了白喉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贝林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血清疗法是一种被动免疫的治病方法。所谓“被动免疫”,就是说机体本来不具有某种病菌的免疫性的,但是一旦染病,机体血清就会迅速产生针对这种病菌的抗体。

贝林之前,人们多集中在寻找或制造直接杀伤病菌的物质,以此来对抗细菌性疾病,对于依靠生物体免疫能力进行治疗的研究尚不成熟。而贝林发现的“抗毒素”是利用生物体自身抗击病菌的能力被制造出来,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启了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新思路。

本案例中贝林发现白喉毒素抗血清是受我国中医“以毒攻毒”的启发,终于扼住了病魔的咽喉。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传统医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引导医学生学习前辈们敢于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创新精神。

而今,贝林所开创的抗毒素血清被动免疫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传染病的一个经典疗法。当疫情突发,面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时,在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抗血清被动免疫治疗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